東北角 福卯古道(西段)+靈鷲山環山步道(2019.12.21)
位於東北角貢寮區的『福卯古道』聞其名即大概可猜出是連結兩地的一條古道,查查地圖果然一頭是『福隆』、一頭是『卯澳』,是台2線濱海公路未開通前的一條越嶺古道。自福隆車站沿鐵路約20分鐘可至位於『荖寮坑』的福卯古道西線登山口,這一段因順著隆隆溪而走故又稱『隆隆古道』, 至鞍部五叉路時除了與上靈鷲山的車道相交外,古道部份一分為二,分別為卯澳古道的南、北線,南線往隆隆山方向沿『榕樹溪』下切至台2線,北線則沿著『坑內溪』直接下至卯澳漁港,今天的健行屬輕度行程,行至五叉路時改往北走沿車道造訪了『靈鷲山無生道場』、『舍利塔林』,再走靈鷲山環山步道至山腰停車場作結束,全長6.7K,約4小時(含午餐、參觀舍利塔林1小時)。
卯澳古道西段+靈鷲山步道軌跡圖
自網路找了好幾張福卯古道地圖,看來就屬這張地圖最簡單易懂(截自網路資料)
09:20自福隆海水浴場遊客中心出發
09:30經福隆火車站
09:42沿鐵路旁公路至『荖寮街』叉路時取左,過『隆隆溪』後續行
09:46走產業道進入荖寮坑
09:49產業道終點處的登山口(卯澳古道西段登山口)
09:53古道沿『隆隆溪』支流上行、經福德祠
10:10今日雖是無雨的陰天,但古道仍因前幾日的下雨而泥濘難行,還好穿了雨鞋
10:44經過立有『人偶』的菜園旁,左側視野開闊有景可看
10:45菜園旁望出的海岸線美景福隆沙灘、核四電廠
10:50部份古道已成水路,即使是雨鞋也沾滿泥漿
10:54出現一小段石階,舉頭一看有座廢棄的石頭屋,牆身以不同大小的長方形石塊堆砌而成,牆面相當整齊有致
10:55再往上走是一大塊平坦地,後方是一排石頭屋,看來這裏曾是古道上的驛站,規模不小。卯澳地區的石頭屋是為了抵抗惡烈的東北季風而形成的在地特色建築,在卯澳漁港還留有許多遺跡,石牆的砌法有亂石砌、人字砌與平行砌三種,驛站的這片大石牆大都為平行砌、部份為亂石砌,在這麼高的古道上還看的到如此寬的石頭屋實屬難得
門前的石臼、屋內的灶房、鐵鍋,隱約還透著古道趕集人聲鼎沸的驛站風華
11:10於石頭屋休息15分鐘後繼續前行
11:24古道依舊潮濕泥濘
11:28來至鞍部五叉路,右往古道南線『隆隆山』方向,左往『無生道場』、古道北線
11:30鞍部稜線透空處,過鐵柵有石階往下,似乎直接通往卯澳港,應該就是古道北線
11:30於鞍部望出的卯澳漁港
11:35鞍部沿鐵欄竿上行約20米即為五叉路的車道叉路口,電桿號647511
11:52於路旁林蔭處先行用餐再往無生道場
12:12由遠而近走向『天地門』、『十一面觀音』塔
靈鷲山無生道場,是一個三乘合一的佛教道場,乃『釋心道』法師於八十年代創建。靈鷲山位於福隆近郊,最高點海拔約387公尺並不是山名,而是佛教道場的名稱。『釋心道』法師早年於臺北外雙溪,及宜蘭礁溪、員山一帶塚間苦修;1983年覓地斷食,輾轉來到東北角福隆山區閉關,次年開創「靈鷲山無生道場」。出關後,弘揚「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的「生活禪」宗風,以華嚴理念奔走國際,推動宗教交流、跨界對話,創立「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廣「愛與和平、地球家」之使命。
12:23進入鷹眼造形的天地門與迎面而來的佛像牆面
右側是觀音道場、舍利塔林
左側是道場聖殿
12:26今日在山友眾多與滿腳污泥之下不宜進入道場,只參觀了左側開放式的『觀音道場』與『舍利塔林』
12:40靈鷲山依山傍海,視野開闊而遼遠,可眺覽福隆海岸及太平洋,因此,靈鷲山亦以山海景觀而聞名。
12:54結束參觀,出天地門往車道上行,穿越木門走進靈鷲山環山步道
13:03環山步道為石砌的步道,可連接至車道於山腰處的大型車停車場
13:10佛陀住世時,有五百常隨弟子,後世稱為「五百羅漢」,靈鷲山環山大道全程二公里,以及四大名山朝聖步道均沿途安奉石像。羅漢像是用「青斗石」所雕,錯落安座於靈鷲山道旁林間,演述著佛陀時代的行誼故事
13:13取右叉往停車場方向
13:20一路500羅漢陪伴,只是緩步低頭注意石階濕滑,無暇欣賞石雕之美
13:24經『地葳菩薩道場』
13:30出環山步道連接車道,電桿647522
13:40迎著海景、沿著車道走至山腰停車場,接駁而回結束今日的健行